当前位置:产业 > 正文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优势文化产业要持续做大做强
2022-03-02 15:55:42 来源: 羊城晚报

在冬奥会上火爆“出圈”的冰墩墩,完整覆盖文化产业的全链条,集中体现了广东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制造在全国的位置。在这背后,是广东文化产业总量、增速都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也居全国首位。

近日,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要求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其中的“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就要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就本领域的相关话题,本期“文化强省·深访谈”邀请到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接受专访。

优势文化产业:广东如何避免“不进则退”?

羊城晚报:您将广东文化产业分为三大类,简而言之分别是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其中,文化消费引领型的优势产业应怎样持续发挥优势,避免不进则退?

向晓梅:广东的优势产业不少,包括新闻媒体(融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艺美术、艺术陶瓷制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等等。

优势文化产业要持续做大做强,第一就是要做好品牌打造,做好技术研发。优势产业要持续发挥优势,就要有自身的品牌和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以新闻信息服务业为例,现在融媒体有很多的创新。

第二,要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乃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今天我们要对外传播,就要求传播的市场主体要强,比如集群式、园区式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可以促进集聚化发展,助推更多的民营龙头企业出现,而这类企业无论是融资、投资、品牌影响力、产业链还是对外传播能力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着力推进优势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广东的优势在于开放、市场化程度、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消费能力也比较强,制造业的基础较好。发挥所长,新兴文化产业就容易融合发展,比如5G和4k超高清技术是广东的优势,超高清视频产业也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抢占先机,就要利用新技术在文化领域里面的延伸、融合,做场景的应用,打造好新业态产业链的布局。

羊城晚报:但在文化资源引领型的潜力产业中,目前也存在短板。您认为制约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向晓梅:广东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现当代文化资源,影视业、广播电视业、演艺业、版权业、文旅业都属于广东的潜力文化产业。但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真正的推动力在于市场主体。文化产业实际上是通过市场主体去推动发展的,前端有了文化资源供给,需要通过市场主体去进行经营活动、挖掘包装,把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

这次由广州美术学院团队设计的“冰墩墩”冬奥会吉祥物成为顶流,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可以说它是地地道道的广东设计、广东制造,完整覆盖了从文创资源到产业生产的全链条,真正体现出广东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制造在全国的位置。

这也说明,我们需要更多的“冰墩墩”。目前,广东还是比较缺乏高效益的市场主体以及高质量的文化人才。人才是文化产业中关键的推动力,设计和理念更多需要靠人去推动。现在缺的是既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又有创造力,还懂市场、懂推广的复合型人才。

新兴文化产业:怎样赢在起跑线上?

羊城晚报:科技创新引领型的新兴产业中,广东在起跑线上表现如何?

向晓梅: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如网络视听(网络直播、短视频)、电子竞技、沉浸式文化新业态、云服务新业态、数字文化装备、“数字文化+”融合产业及“互联网+”平台经济等领域,广东近年来的表现都很亮眼。比如游戏产业,广东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在产业链、人才吸引等方面显露优势。2021年广东游戏预计营收逾全国七成,游戏企业总数量居全国首位,从业人员占全国37.7%,等等。

优秀的游戏产品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国内游戏企业海外业务发展态势迅猛,而广东游戏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出海”越来越普遍。仅2021年,广东网络游戏出口规模达到389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国总规模的33.9%。

可以说,广东在这些领域已经抢得了一些先机,接下来要在完整产业链条上继续深度发力,提前布局。比如重点打造珠三角全球电竞中心、建设全国领先的直播短视频产业集聚区、创建数字文化装备制造产业引领示范区、培育云服务业态和沉浸式业态,打造全国文化新业态策源地等。

羊城晚报: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新阶段,广东文化产业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向晓梅:近年来,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正进入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基础上,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崛起,如数字出版、电子竞技都在全国居龙头位置,体现出我们正处于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升。

广东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例如大型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影响力上还需要继续培育,单体企业规模小;岭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产业化路径,等等。

区域协调发展:何止是为了“先富”带“后富”?

羊城晚报: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明显,在文化产业上如何实现均等化发展?

向晓梅: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本身确实存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文化体现了一个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在共同富裕的导向下,文化必须均等化发展。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其他领域,均等化发展都对推动广东整体的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从文化资源产业化到公共文化服务,再到资源的保护利用,形成全省文化建设总体发展的格局,政府都要体现统领作用。

撇开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这层含义,其实广东北部的生态发展区也能为沿海地区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最大特点是生态旅游资源好,有优质的农产品、水源、空气,是优质文旅产品的供给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供给地。一些欠发达地区,有非常丰富的山区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还有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这些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空间布局上都占据重要位置。

因此一定要看到,建设文化强省离不开广东东西北部的同步发展。

此外,珠三角和其他区域是互相带动和融合发展的。比如创意设计产业链最终要落地到制造上,制造业就可以在珠三角周边地区布局,通过几个核心城市带动其他城市融入,实现文化产业的双向融入,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

羊城晚报:与北京、上海对比,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借鉴些什么?

向晓梅:从产业角度看,广东总量、结构、效益都是比较合理的,整体文化发展质量不错,在个别方面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比如总量达到一定高度的企业不多,百亿级文化企业亟待培育,新型文化企业的快速成长也需要扶持。

广东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发力点,在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IP集群,文化产业也需要IP和符号。从城市的文化品牌综合来看,广东确实有些薄弱。以旅游为例,像云南、四川的旅游品牌设计得就很好,但广东也有很多资源有待挖掘,旅游策划急需加强,因此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值得重视。

海洋资源+大湾区城市群:怎样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羊城晚报: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将为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

向晓梅: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强省建设离不开港澳。从区域来讲,粤港澳区域相邻、文化相通,人文相联系密切,应该以文化为抓手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的建设,将它作为一个撬动的支点来推动整个大湾区的建设。

大湾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内地和港澳之间可以在流通层面先行先试,尤其是利用港澳合作的优势培养人才,打造全国文化人才的“黄埔军校”,发展出广东文化人才的高地;同时也利用自贸区政策打造平台,引进港澳资源,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大湾区城市群各有特点——广佛是历史文化名城;深圳以特区创新文化,消费文化为重要的特征;珠海的休闲文化、海洋文化突出。根据这些不同特点,可以形成不同的优势产业,实现内地和港澳在产业、制度、要素等方面的协同。

羊城晚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面临很大挑战,您认为应如何破局?

向晓梅:旅游是一二产业联动的产业,以地方旅游资源作为载体,再通过挖掘包装,形成旅游生态。广东之前推出的旅游产业园区很有特色,但我觉得目前有些园区还没有把核心项目、产品做大做强,未能带动起相关产业。如广东可以尽快引入一些龙头的文旅企业,把产业生态做起来,就能带动区域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海洋资源优越,而水上运动、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有待发力。比如惠州、汕尾的海洋资源优越,而深圳、东莞经济发达但没有很好的海洋资源,双方是可以互补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记者朱绍杰实习生杨蕊 )

标签: 社科院副院长 优势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 新兴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 jkl2